2007年12月24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国宝级文物“南海1号”出水:
世界首创古沉船整体打捞成功
赖少芬 车晓蕙

  21日11时的广东阳江海域,海浪起伏,波光粼粼。随着亚洲第一吊“华天龙”二十几层楼高的巨臂微微上扬,一个巨大的棕色沉箱泛着昏黄的泥沙从湛蓝的海水中徐徐升起——备受世人关注的南宋古沉船“南海1号”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后,终于重见天日!“南海1号”的安然出水,也宣告世界首创的古沉船整体打捞工程大获成功。
  1987年夏天发现的“南海1号”,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,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、船体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。
  由于当地海域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,采用传统的水下考古方法将文物一件件打捞出水,在抽泥过程中会对文物造成破坏,并损失很多珍贵的文物考古信息,中国政府对“南海1号”文物的考察和打捞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。直至2003年,文物部门确定对这个装满秘密的古沉船实行整体打捞的方案,“南海1号”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洋考古项目,如此大规模地整体打捞,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成为首创。
  记者在专为打捞“南海1号”量身定做的亚洲第一吊“华天龙”上,目睹了“南海1号”出水的过程:“华天龙”巨臂下牛角式的主吊钩,紧紧钩住16个吊点的32条钢缆,这些钢缆牢牢地把“南海1号”从30米深的海底“牵”出水面,吊移到下潜入水的全潜驳船上。
  由于在水下浸泡了几个月时间,沉箱原来的鲜艳橙色已经变成棕色,上面附着了密密麻麻的一层海底生物。记者在离它最近的1号作业平台俯瞰沉箱敞开的顶部,沉箱之内是一块块青黑色的淤泥、凝结物,点点白色的贝壳闪现其中,隐约可见一两片瓷器碎片,显示着古船文物的诱人魅力。
  要把“南海1号”装起来,可真花费了不少力气: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专门定制了一个巨型沉井,将沉井压入海底整体罩住沉船后,再从沉井底部穿引36根钢梁,形成一个密封的“钢箱”,这一过程用了七个月时间。
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说,“南海1号”整体打捞成功,将对今后的文物考古和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22日,全潜驳船把“南海1号”拖往岸边的临里码头,并送进专为它修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入住“新家”。
  从2001年至今,考古人员对“南海1号”进行了多次试探性发掘调查,已打捞出4000多件金、银、陶瓷类器物,以及6000多枚宋代铜钱。根据初探,“南海1号”船舱内还保存着6万-8万件古代文物,价值非凡。
  广东省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、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说,著名的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和西北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一起,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,但现代历史和考古界都难以寻找到关键的实物证据。“南海1号”的发现和打捞,将给“海上丝绸之路”提供最可信、最典型的标本。他认为,“南海1号”堪称“海上敦煌”。